近日,土木工程学院“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混合结构团队”在内配型钢的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并以题为“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residual capacity of steel-reinforced concrete-filled thin-wa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subjected to combined loading and temperature”发表在工程技术领域Top期刊《Thin-Walled Structures》(中科院一区,IF: 6.4)。土木工程学院“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混合结构团队”负责人王文达教授为第一作者,青年教师毛文婧博士为第二作者。兰州理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英国利兹贝克特大学为合作单位。
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内配型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高温作用下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内置型钢可对核心区混凝土提供复合约束,并与混凝土形成低温核心区,外钢管、混凝土与内置型钢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组合柱在高温作用下的耐火性能。基于此,课题组对内配型钢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在考虑荷载及升、降温火灾全过程作用后的剩余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通过足尺试件的高温及剩余力学性能试验明晰了该类组合柱中截面典型位置的温度随时间的发展规律和剩余力学性能。本文研究结果可对现有设计标准中方法的适用性及准确性进行评估,为该类组合结构在火灾后的修复和加固提供指导。
团队近年来对内配型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分别考虑防火保护层、非均匀受火等工况下的抗火性能开展了系列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成果发表在Top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中科院一区,IF: 5.5)及其他行业主流国际期刊上,并被有关行业和地方标准采纳。此系列研究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68037&51778274)的资助,并获批甘肃省高校协同创新团队。工程结构抗火作为团队研究方向之一,已开展了10多年研究,团队负责人也先后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防火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消防协会建筑防火专委会委员等结构抗火领域学术兼职。
(撰稿:毛文婧 审稿:王亚军 审核:张艳)